本文目录一览:
江水暖鸭先知的古诗是谁写的
出自北宋苏轼的《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扩展资料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先知》是一篇什么文章?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 先知原著是用什么语言写的
是阿拉伯语,但纪伯伦自己又译成英语。
纪伯伦用阿拉伯母语和英语写作,冰心说,纪伯伦用英语写不是简单地将阿拉伯语转译,而有再创造的成分。冰心自己不懂阿拉伯语,翻译时是选的最好的英语本子。她翻译的《先知》,译笔明丽流畅,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内涵,而且保持了原著优美的风格。
先知的初稿是纪伯伦几岁时写的啊,这本书本不错哦~
16岁
○选 读
纪伯伦漂泊异乡所写的《沙与沫》美得令人不敢正视,如同用光的墨水在光的纸上写出光明的文字一样,是对生命、对爱最美的讴歌。
既有诗歌的精练性和音乐的节奏之美,又具有散文富于灵活和多样的表现力;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和冷峻,也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作者: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生于黎巴嫩布雪里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童年时期,母亲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又请家庭教师教他英语。
1883年,纪伯伦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在那里奠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1897年返回黎巴嫩继续学习阿拉伯文和法文,修选了医学、国际法及宗教史和音乐等课程。暑期纪伯伦随父亲旅游中东各地,心灵豁然开朗。
15岁时,他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16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并开始热衷于绘画。大学毕业之后游历了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随后,纪伯伦进行了大量创作,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23年,英文散文诗集《先知》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稻草人
有一回,我对稻草人说:“你一定厌倦了独守在这空旷的原野上吧。”
他答道:“恐吓别人的欢乐是持久而深沉的,我永远不会厌倦。”
我想了想,说道:“确实如此,我也体会过那种快乐。”
他说:“只有用稻草填充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
然后我就离开了,也不知道他是在夸奖我,还是在贬损我。
一年过后,稻草人变成了哲学家。
再次路过时,我看见两只乌鸦在他的帽子下筑巢。
另一种语言
出生后的第三天,我躺在柔软光滑的摇篮里,惊讶地打量着我周围的新世界。这时,母亲问护士道:“我的孩子怎么样了?”
护士答道:“夫人,他很好。我喂了他三次,我从未见过这么小的婴儿就这么快乐。”
我很生气,我哭了:“妈妈,这不是真的,我的床很硬,我喝的牛奶很苦,母乳泛着恶臭,我很难受。”
但是我的母亲不懂,护士也不懂,因为我讲的是我来的那个世界的语言。
在我来到世上的第二十一天受洗礼时,牧师对我母亲说:“夫人,你真的应该感到高兴,你的儿子天生就是基督徒。”
我很惊讶,对牧师说:“那你在天堂的母亲该不高兴了,因为你不是天生的基督徒。”
但是,牧师也听不懂我的语言。
七次月缺月圆之后,一天,一个算命的看着我,对我母亲说:“你的儿子会成为一个政治家,人类的伟大领袖。”
我哇哇大哭:“那是错误的预言,因为我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只会是音乐家,不会是别的。”
即使是在那时,别人还是听不懂我的语言——我太震惊了。
三十三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我的母亲、护士和牧师都死了(愿上帝保佑他们的灵魂),算命先生还活着。昨天我在教堂门口遇见了他,交谈中他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你刚出生我就预知了你的未来。”
我相信他——因为现在我也忘记了那个世界的语言。
梦游者
我出生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妇女和他的女儿,她们常常梦游。
一天晚上,当寂静笼罩了大地时,母女俩又开始梦游,她们在薄雾轻笼的花园里相遇了。
母亲说话了:“终于,我的敌人,你终究毁掉了我的青春——你把生命建立在对我的生命的摧毁之上!我多想杀死你啊!”
女儿开口了:“噢,可恶的女人,又老又自私,你阻碍了我的自由,你使我的生命成为你暗淡生命的回音!你要死了该多好!”
正在那时,一只公鸡打鸣了,母女俩都醒了。母亲温和地问道:“亲爱的,是你吗?”女儿也轻轻地答道:“是我,亲爱的妈妈。”
纪伯伦的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扩展资料: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
纪伯伦亲自绘制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哈·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