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最强的十大电脑病毒是什么
一、ANI病毒 病毒名称:Exploit.ANIfile 病毒中文名:ANI病毒 病毒类型:蠕虫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dows 2000/XP/2003/Vista 描述: 以Exploit.ANIfile.b为例,“ANI毒”变种b是一个利用微软Windows系统ANI文件处理漏洞(MS07-017)进行传播的网络蠕虫。“ANI毒”变种b运行后,自我复制到系统目录下。修改注册表,实现开机自启动。感染正常的可执行文件和本地网页文件,并下载大量木马程序。感染本地磁盘和网络共享目录下的多种类型的网页文件(包括*.HTML,*.ASPX,*.HTM,*.PHP,*.JSP,*.ASP),植入利用ANI文件处理漏洞的恶意代码。自我复制到各逻辑盘根目录下,并创建autorun.inf自动播放配置文件。双击盘符即可激活病毒,造成再次感染。修改hosts文件,屏蔽多个网址,这些网址大多是以前用来传播其它病毒的站点。另外,“ANI毒”变种b还可以利用自带的SMTP引擎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 二、U盘寄生虫 病毒名称:Checker/Autorun 病毒中文名:U盘寄生虫 病毒类型:蠕虫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Checker/Autorun“U盘寄生虫”是一个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传播的蠕虫。“U盘寄生虫”是针对autorun.inf这样的自动播放文件的蠕虫病毒。autorun.inf文件一般存在于U盘、MP3、移动硬盘和硬盘各个分区的根目录下,当用户双击U盘等设备的时候,该文件就会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优先运行autorun.inf文件,而该文件就会立即执行所要加载的病毒程序,从而破坏用户计算机,使用户计算机遭受损失。 三、熊猫烧香 病毒名称:Worm/Viking 病毒中文名:熊猫烧香 病毒类型:蠕虫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以Worm/Viking.qo.Html“威金”变种qo(熊猫烧香脚本病毒)为例,该病毒是由“熊猫烧香”蠕虫病毒感染之后的带毒网页,该网页会被“熊猫烧香”蠕虫病毒注入一个iframe框架,框架内包含恶意网址引用 ,这样,当用户打开该网页之后,如果IE浏览器没有打上补丁,IE就会自动下载并且执行恶意网址中的病毒体,此时用户电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病毒传播源,进而感染局域网中的其他用户计算机。 四、“ARP”类病毒 病毒名称:“ARP”类病毒 病毒中文名:“ARP”类病毒 病毒类型:木马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通过伪造IP地址和MAC地址实现ARP欺骗,能够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ARP通信量使网络阻塞或者实现“man in the middle” 进行ARP重定向和嗅探攻击。 用伪造源MAC地址发送ARP响应包,对ARP高速缓存机制的攻击。当局域网内某台主机运行ARP欺骗的木马程序时,会欺骗局域网内所有主机和路由器,让所有上网的流量必须经过病毒主机。其他用户原来直接通过路由器上网现在转由通过病毒主机上网,切换的时候用户会断一次线。切换到病毒主机上网后,如果用户已经登陆了传奇服务器,那么病毒主机就会经常伪造断线的假像,那么用户就得重新登录传奇服务器,这样病毒主机就可以盗号了。 五、代理木马 病毒名称:Trojan/Agent 病毒中文名:代理木马 病毒类型:广告程序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以“代理木马”变种crd为例, Trojan/Agent.crd是一个盗取用户机密信息的木马程序。“代理木马”变种crd运行后,自我复制到系统目录下,文件名随机生成。修改注册表,实现开机自启。从指定站点下载其它木马,侦听黑客指令,盗取用户机密信息。 六、网游大盗 病毒名称:Trojan/PSW.GamePass 病毒中文名:网游大盗 病毒类型:木马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以Trojan/PSW.GamePass.hvs为例,“网游大盗”变种hvs是一个木马程序,专门盗取网络游戏玩家的帐号、密码、装备等。 七、鞋匠 病毒名称:Adware/Clicker 病毒中文名:鞋匠 病毒类型:广告程序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以Adware/Clicker.je为例,“鞋匠”变种je是一个广告程序,可弹出大量广告信息,并在被感染计算机上下载其它病毒。“鞋匠”变种je运行后,在Windows目录下创建病毒文件。修改注册表,实现开机自启。自我注册为服务,服务的名称随机生成。侦听黑客指令,连接指定站点,弹出大量广告条幅,用户一旦点击带毒广告,立即在用户计算机上安装其它病毒。 八、广告泡泡 病毒名称:Adware/Boran 病毒中文名:广告泡泡 病毒类型:广告程序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以 Adware/Boran.e为例,“广告泡泡”变种e是一个广告程序,采用RootKit等底层技术编写,一旦安装,很难卸载彻底。该程序会在C:\Program Files\MMSAssist下释放出病毒文件。在后台定时弹出广告窗口,占用系统资源,干扰用户操作。 九、埃德罗 病毒名称:TrojanDownloader 病毒中文名:埃德罗 病毒类型:广告程序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2000/XP/2003 描述: Adware/Adload.ad“埃德罗”变种ad是一个广告程序,在被感染计算机上强制安装广告。 十、IstBar脚本 病毒名称:TrojanDownloader.JS.IstBar 病毒中文名:IstBar脚本 病毒类型:木马下载器 危险级别:★★ 影响平台:Win 9X/ME/NT/2000/XP/2003 描述:TrojanDownloader.JS.IstBar.t“IstBar脚本”变种t是一个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的木马下载器。“IstBar脚本”变种t运行后,在用户的计算机中强行安装IstBar工具条,造成用户系统变慢,自动弹出广告,强行锁定用户的IE首页等等。 2007年上半年,江民反病毒中心共截获新病毒73972种,另据江民病毒预警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1至6月全国共有14081895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其中感染木马病毒电脑9489649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 67.38%,感染广告程序电脑1859165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13.20%,感染后门程序电脑928294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6.59%,蠕虫病毒782380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5.55%,监测发现漏洞攻击代码感染359772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2.55%,脚本病毒感42346台,占病毒感染电脑总数的0.30%。 二、病毒疫情区域特征明显 鲁、苏、粤居前三 据江民病毒预警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病毒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排前十位的分别是:山东、江苏、广东、北京、四川、河南、湖南、辽宁、上海和浙江。 历来山东、江苏、广东都是病毒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在上半年的地区疫情排行榜中,这三个省市更是名列前三甲。其中,山东省以988354个染毒数量高居榜首。去年的冠军广东省退居第三位。 三、U盘成病毒传播主要途径 由于U盘本身不会防毒,病毒很容易就会感染U盘,而当U盘插入电脑时还会自动播放,病毒就会即刻被自动运行。加之U盘的广泛应用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由于众多电脑用户通过接入U盘进行电脑数据互换时,没有先进行病毒扫描的习惯,病毒开始瞄准了这一空档藏身其中,“U盘寄生虫”病毒一出现就以高感染率常居病毒榜前三甲。 国内首例通过U盘传播的病毒出现在2003年。当年8月3日,江民科技反病毒中心宣布成功截获首例通过U盘传播的“不公平”(Worm/Unfair)病毒。“不公平”病毒是某大学学生为了抗议在学校实习报名过程中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而编写,病毒运行后强行向A盘或U盘写入病毒体,与读写软盘发出声响不同,病毒写入U盘时悄无声息,悄悄潜伏,危害更大。U盘病毒的进一步传播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由于其时U盘已经广泛应用,大部分电脑用户通过U盘进行数据互换,多数人在U盘插入电脑前没有进行病毒扫描,造成了U盘病毒的蔓延。进入2007年,“熊猫烧香”等重大病毒纷纷把U盘作为主要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因为不当使用U盘感染病毒,2007年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ARP”类病毒未来发展新趋势 在局域网中, ARP协议对网络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ARP协议来完成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这种病毒可通过伪造IP地址和MAC地址实现ARP欺骗,用伪造源MAC地址发送ARP响应包,攻击者只要持续不断的发出伪造的ARP响应包就能更改目标主机ARP缓存中的IP-MAC条目,就会造成网络中断或中间人攻击。 同时如果网页带毒,就会通过微软的MS06-14和MS07-17两个系统漏洞给电脑植入一个木马下载器,而该木马下载器会下载10多个恶性网游木马,可以盗取包括魔兽世界、传奇世界、征途、梦幻西游、边锋游戏等在内的多款网络游戏帐号及密码,给网络游戏玩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目前,“ARP”欺骗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病毒所使用,成为局域网安全的新杀手。
世界出名的计算机病毒有哪些
首先手机打字数有限,我会补充。1、u盘寄生虫也因此成为2007年年度“毒王”。2、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arp病毒开始发威,众多企业局域网感染了arp病毒,arp病毒也因此成为2007年十大病毒之亚军;
3、网游盗号病毒自2006年就一直位居十大病毒之列,进入2007年更是不断变种,频频发作,六七月份更是进入病毒发作高峰,众多网络游戏玩家反映游戏帐号、密码被盗,因此被列为十大病毒之三;
世界十大电脑病毒有哪些
一、ANI病毒
二、U盘寄生虫
三、熊猫烧香
四、“ARP”类病毒
五、代理木马
六、网游大盗
七、鞋匠
八、广告泡泡
九、埃德罗
十、IstBar脚本
世界上最牛的电脑病毒有那些?
你好:
比较知名的病毒有:
1.极虎病毒
2010年,该病毒类似qvod播放器的图标。感染极虎之后可能会遭遇的情况:计算机进程中莫名其妙的有ping.exe和rar.exe进程,并且cpu占用很高,风扇转的很响很频繁(手提电脑),并且这两个进程无法结束。某些文件会出现usp10.dll、lpk.dll文件,,杀毒软件和安全类软件会被自动关闭如瑞星、360安全卫士等如果没有及时升级到最新版本都有可能被停掉。破坏杀毒软件,系统文件,感染系统文件,让杀毒软件无从下手。极虎病毒最大的危害是造成系统文件被篡改,无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清理,一旦清理,系统将无法打开和正常运行,同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帐户信息可能会被盗,如网络游戏帐户、银行帐户、支付帐户以及重要的电子邮件帐户等。 极虎病毒疏于防范之后的解决方案
2.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对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 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
“熊猫烧香”病毒。但原病毒只会对EXE图标进行替换,并不会对系统本身进行破坏。而大多数
熊猫烧香是中的病毒变种,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终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
3.扫荡波运行后遍历局域网的计算机并发起攻击,攻击成功后,被攻击的计算机会下载并执行一个下载者病毒,而下载者病毒还会下载“扫荡波”,同时再下载一批游戏盗号木马。被攻击的计算机中“扫荡波”而后再向其他计算机发起攻击,如此向互联网中蔓延开来。据了解,之前发现的蠕虫病毒一般通过自身传播,而扫荡波则通过下载器病毒进行下载传播,由于其已经具备了自传播特性,因此,被确认为新型蠕虫。扫荡波如果对局域网内电脑的攻击失败,这些电脑上则会出现“svchost.exe”出错的提示,说“svchost.exe中发生未处理的win32异常”,同时网络连接中断。用户要是发现自己的电脑中出现此情况,就说明您电脑所处的局域网内有机器中毒。此时,如果您的电脑并没有中毒,但千万不可以有侥幸心理,应该立即打上MS08-067补丁,因为该毒的攻击不会仅仅一次,而且随着病毒作者对其进行升级,扫荡波会拥有更强的攻击力。如果打补丁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还出现崩溃现象。可以使用手工解决方案:禁用IPC$空连接,避免病毒连接到用户系统上。方法如下:运行regedit,找到如下子键|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LSA把RestrictAnonymous键值改为REG_DWORD:00000001
4.Elk Cloner
1982年,它被看作攻击个人计算机的第一款全球病毒,也是所有令人头痛的安全问题先驱者。它通过苹果Apple
II软盘进行传播。这个病毒被放在一个游戏磁盘上,可以被使用49次。在第50次使用的时候,它并不运行游戏,取而代之的是打开一个空白屏幕,并显示一首短诗。 Elk
Cloner是第一个已知被广泛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当时15岁的高中生里奇·斯克伦塔为Apple
II操作系统写了这个病毒,该病毒被存储在软盘上。当计算机启动感染了Elk
Cloner的软盘,这个病毒开始作用,并随后将它自己拷贝到任何被访问的未感染的软盘中。因为那时的计算机有两个软盘驱动器,并因为磁盘经常在朋友之间传递,这个病毒就被频繁地复制。在被感染后,计算机每被启动50次,就会显示以下文字: Elk
Cloner: The program with a personality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5.鬼影病毒”
2010年,该病毒成功运行后,在进程中、系统启动加载项里找不到任何异常,病毒代码写入MBR寄存,即使格式化重装系统,也无法将彻底清除该病毒。犹如“鬼影”一般“阴魂不散”,所以称为“鬼影”病毒。鬼影有上次变种,分别为鬼影、魅影、魔影。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鬼影病毒是指寄生在磁盘主引导记录(MBR),即使格式化重装系统,也无法清除的病毒。当系统再次重启时,该病毒会早于操作系统内核先行加载。而当病毒成功运行后,在进程中、系统启动加载项里找不到任何异常,病毒就象“鬼影”一样在中毒电脑上“阴魂不散”
6.“Conficker”
2008年,Conficker.C病毒原来要在2009年3月进行大量传播,然后在4月1日实施全球性攻击,引起全球性灾难。不过,这种病毒实际上没有造成什么破坏。这个蠕虫利用的是一个已知的被用于windows2000,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server2003和windowsserver
2008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服务漏洞。Linux和macintosh操作系统不会受到这个病毒的影响。
修复和清除
在两千零八年十月十五日微软释放了一个补丁(MS08-067)用于修复这个漏洞。清除工具可以从微软,赛门铁克,卡巴斯基获得,同时麦咖啡可以清楚他通过特殊扫描。病毒可以通过USB自动播放传播,通过注册表关闭USB的自动播放功能是推荐的选择。微软释放了windowsXPsp2和sp3、windows2000sp4、vista的补丁,没有释放windowsXPsp1和更早版本系统的补丁,这些系统的服务包支持已经过期。
7.CIH
1998年,CIH病毒是迄今为止破坏性最严重的病毒,也是世界上首例破坏硬件的病毒。它发作时不仅破坏硬盘的引导区和分区表,而且破坏计算机系统BIOS,导致主板损坏。此病毒是由台湾大学生陈盈豪研制的,据说他研制此病毒的目的是纪念1986年的灾难或是让反病毒软件难堪。如果说陈盈豪在台湾警察们的眼里只是“电脑鬼才”的话,那么他的母亲、同学、老师和左邻右舍倒觉得他是一个地道的“电脑天才”
8.“红色代码”
2001年,被认为是史上最昂贵的计算机病毒之一,这个自我复制的恶意代码“红色代码”利用了微软IIS服务器中的一个漏洞。该蠕虫病毒具有一个更恶毒的版本,被称作红色代码II。这两个病毒都除了可以对网站进行修改外,被感染的系统性能还会严重下降。红色代码”病毒是2001年一种新型网络病毒,其传播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网络安全与病毒的巧妙结合,将网络蠕虫、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合为一体,开创了网络病毒传播的新路,可称之为划时代的病毒。如果稍加改造,将是非常致命的病毒,可以完全取得所攻破计算机的所有权限并为所欲为,可以盗走机密数据,严重威胁网络安全
9.Nimda
2001年尼姆达(Nimda)是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的病毒之一,在上线之后的22分钟之后就成为传播最广的病毒。 Nimda蠕虫病毒介绍该病毒会通过email传播,当用户邮件的正文为空,似乎没有附件,实际上邮件中嵌入了病毒的执行代码,当用户用OUTLOOK、OUTLOOK
EXPRESS(没有安装微软的补丁包的情况下)收邮件,在预览邮件时,病毒就已经不知不觉中执行了。病毒执行时会将自己复制到临时目录,再运行在临时目录中的副本。病毒还会在windows的system目录中生成load.exe文件,同时修改system.ini中的shell从shell=explorer.exe改为explorer.exe
load.exe
-dontrunold,使病毒在下次系统启动时仍然被激活。另外,在system目录下,病毒还会生成一个副本:riched20.dll。为了通过邮件将自己传播出去,病毒使用了MAPI函数读取用户的email并从中读取SMTP地址和email地址。另外,病毒运行时会利用ShellExcute执行系统中的一些命令如:NET.EXE、USER.EXE、SHARE.EXE等命令,将Guest用户添加到Guests、Administrators组(针对NT/2000/XP),并激活Guest用户。还将C盘根目录共享出来。
10.Morri
1988年,Morris该病毒程序利用了系统存在的弱点进行入侵,Morris设计的最初的目的并不是搞破坏,而是用来测量网络的大小。但是,由于程序的循环没有处理好,计算机会不停地执行、复制Morris,最终导致死机。
其他问题欢迎咨询电脑管家企业平台!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电脑病毒?
ElkCloner(1982年)ElkCloner被认为是全球第一款个人计算机病毒。这是RichardSkrenta针对苹果AppleII计算机编写了这一病毒。
世界著名的电脑病毒有哪些
1. CIH (1998年)
该计算机病毒属于W32家族,感染Windows 95/98中以EXE为后缀的可行性文件。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以重写BIOS使之无用(只要计算机的微处理器是Pentium Intel 430TX),其后果是使用户的计算机无法启动,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替换系统原有的芯片(chip),该计算机病毒于4月26日发作,它还会破坏计算机硬盘中的所以信息。该计算机病毒不会影响MS/DOS、Windows 3.x和Windows NT操作系统。
CIH可利用所有可能的途径进行传播:软盘、CD-ROM、Internet、FTP下载、电子邮件等。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破坏力最强的计算机病毒之一。1998年6月爆发于中国台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000万-8000万美元的损失。
2.梅利莎(Melissa,1999年)
这个病毒专门针对微软的电子邮件服务器和电子邮件收发软件,它隐藏在一个Word97格式的文件里,以附件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传播,善于侵袭装有Word97或Word2000的计算机。它可以攻击Word97的注册器并修改其预防宏病毒的安全设置,使它感染的文件所具有的宏病毒预警功能丧失作用。
在发现Melissa病毒后短短的数小时内,该病毒即通过因特网在全球传染数百万台计算机和数万台服务器, 因特网在许多地方瘫痪。1999年3月26日爆发,感染了15%-20%的商业PC,给全球带来了3亿-6亿美元的损失。
3. I love you (2000年)
2000年5月3日爆发于中国香港,是一个用VBScript编写,可通过E-Mail散布的病毒,而受感染的电脑平台以Win95/98/2000为主。给全球带来100亿-150亿美元的损失。
4. 红色代码 (Code Red,2001年)
该病毒能够迅速传播,并造成大范围的访问速度下降甚至阻断。这种病毒一般首先攻击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遭到攻击的服务器会按照病毒的指令向政府网站发送大量数据,最终导致网站瘫痪。其造成的破坏主要是涂改网页,有迹象表明,这种蠕虫有修改文件的能力。2001年7月13日爆发,给全球带来26亿美元损失。
5. SQL Slammer (2003年)
该病毒利用SQL SERVER 2000的解析端口1434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对其服务进行攻击。2003年1月25日爆发,全球共有50万台服务器被攻击,但造成但经济损失较小。
6.冲击波(Blaster,2003年)
该病毒运行时会不停地利用IP扫描技术寻找网络上系统为Win2K或XP的计算机,找到后就利用DCOM RPC缓冲区漏洞攻击该系统,一旦攻击成功,病毒体将会被传送到对方计算机中进行感染,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该病毒还会对微软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2003年夏爆发,数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给全球造成20亿-100亿美元损失。
7. 大无极.F(Sobig.F,2003年)
Sobig.f是一个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病毒,当其程序被执行时,它会将自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它从被感染电脑中找到的所有邮件地址。在被执行后,Sobig.f病毒将自己以附件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它从被感染电脑中找到的所有邮件地址,它使用自身的SMTP引擎来设置所发出的信息。此蠕虫病毒在被感染系统中的目录为C:\WINNT\WINPPR32.EXE。2003年8月19日爆发,为此前Sobig变种,给全球带来50亿-100亿美元损失。
8. 贝革热(Bagle,2004年)
该病毒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运行后,在系统目录下生成自身的拷贝,修改注册表键值。病毒同时具有后门能力。2004年1月18日爆发,给全球带来数千万美元损失。
9. MyDoom (2004年)
MyDoom是一种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和P2P网络Kazaa传播的病毒,当用户打开并运行附件内的病毒程序后,病毒就会以用户信箱内的电子邮件地址为目标,伪造邮件的源地址,向外发送大量带有病毒附件的电子邮件,同时在用户主机上留下可以上载并执行任意代码的后门(TCP 3127
到3198范围内)。2004年1月26日爆发,在高峰时期,导致网络加载时间慢50%以上。
10. Sasser (2004年)
该病毒是一个利用微软操作系统的Lsass缓冲区溢出漏洞( MS04-011漏洞信息)进行传播的蠕虫。由于该蠕虫在传播过程中会发起大量的扫描,因此对个人用户使用和网络运行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2004年4月30日爆发,给全球带来数千万美元损失。